广告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热点 >

剑言城市 |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途径

2025年08月01日 16:37:24

文/王克剑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也为新时代县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关键节点。推动城乡融合的县城建设是破除城乡融合发展壁垒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过去十年,我国城镇化率从55%跃升至67%,城市“摊大饼”式扩张难以为继。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未来我国城镇化将进入“平台期”,人口流动从单一的“乡到“城”转向“城乡双向”,县成为承接返乡人口、产业下沉、公共服务均衡化的枢纽。

会议部署的七大任务中,“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位列首位,明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而县城正是这一网络中的“节点城市”,承担“人口蓄水池、产业承接地、服务均衡器”三大功能——通过相关人口政策,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缓解大城市压力;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县域龙头产业;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破解“乡村空心化”。

当前,我国县域空间更新从“规模扩张”向“品质迭代”。推进宜居县城建设,需通过“先体检、后更新”,重点改造老旧小区、地下管网、危旧房,拒绝对城市大拆大建,补齐公共设施短板,提升县城空间品质;通过“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对历史街区“修旧如旧”,实现“文化场景化、记忆空间化”,留住人们的乡愁记忆。

过去,县城常被视为“大城市的缩小版”,发展路径依赖土地扩张、新区复制。此次会议彻底纠偏,明确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与突破口。因此需根据县城实际情况,对县城功能重新定位——邻近大城市的县城,应主动融入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农产品主产区县城,要做强现代农业和加工业;生态功能区县城,则要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生态美、百姓富”。通过利用“县域物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村级便民商店”三级网络,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提升县域商业体系水平;通过依托本地资源,培育“一县一业”,同时鼓励县域与高校共建“飞地园区”,打造“县域科创走廊”,创新县域特色产业链,提升县城内生增长动力。

我国现有县城1472个,常住人口1.56亿,服务县域约5亿人口。巨大的人口基数,需要不断提升县城民生水平,让人留得住。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随迁人员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推动民生提质;通过发展智慧医疗、养老等,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通过补齐设施短板、提升建设标准等,积极应对极端天气与公共卫生风险,增强县城安全韧性,提升县城宜居安全水平。

县城承接着“人口蓄水池”的功能,将县城从以往的“行政管控”转向如今的“智慧共治”,是提升城市治手段的重要环节。通过建设“县域城市大脑”,整合应急、交通、环保等数据,实现“一网统管”,夯实县域数字底座;通过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掌上办”比例不断提升;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破解县域治理碎片化,利用市民热线、社区网格化等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县域治理效率和温度。

县城发展需要以人口为核心,以安全为前提,以产业为引擎,以城乡为载体,以更新为方式,以文化为脉络,以治理为手段……通过建设宜居县城、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民生水平、创新治理手段等,推动更多“留得住乡愁、装得下梦想”的现代化县城不断壮大,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图景真正照进现实。(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责任编辑:马罡]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