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以线上直播方式举行。
记者 董淼
7月20日,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以线上直播方式举行。本次会议围绕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邀请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媒体界的十几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吸引了2500余人次收看。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俞可平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产业链提质增效,确立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目标及七大重点任务,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为城市治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课题。
俞可平致辞
会议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主持。沈体雁强调,欢迎并诚邀城市管理及规划从业者、高校科研人员及关注城市发展的各界人士参加此次会议,希望通过跨领域交流,推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见效。
沈体雁主持会议
与会专家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七项重点任务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经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倪鹏飞提出,我国应构建“多中心、多形态嵌套”的现代化城市体系,以城市群为顶层框架,嵌套都市圈、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通过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倪鹏飞发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回顾了我国宜居城市建设20年历程,并指出其已从“物质空间规划”转向“人的需求导向”,未来需进一步聚焦环境舒适、社会包容、历史文化传承,兼顾居民基本需求与高品质追求。
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主编常亮强调,在城镇化率达67%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已从“盖楼扩面”转向“内涵提质”,文明是城市的核心动能,需通过历史文化保护、市民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常亮发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介绍了AI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实践,提出通过“超级智能体”模拟城市复杂系统,推动公众参与和专家决策协同,提升治理精准度。
田莉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提出,创新城市建设要以创新生态圈为核心,通过打造创新街区整合校区、园区、社区,利用存量空间发展新兴产业,结合15分钟生活圈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强化城市在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吴建南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姜玲指出,创新城市是现代人民城市首要内涵,需以协同创新生态为核心,借城市更新和智慧平台实现功能与社会关系融合。
姜玲发言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文认为,我国城镇化进入提升放缓期,需转变发展方式。面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等问题,应从资源禀赋等五维度挖掘增长动能,推动城市从同质竞争等向特色发展等路径转变。
陈文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副院长彭翀提出,韧性城市建设历经三阶段,未来要注重主动性与系统性,探索风险理论与技术,兼顾管理与工程思维,关注超高层建筑运维风险。
彭翀发言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刘伦表示,构建现代化人民城市评估体系需紧扣七大任务,聚焦六维度,借鉴现有指数,用科学方法解决评价问题。
刘伦发言
最后,沈体雁介绍了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近几年的主要工作,研究院一方面重点从事城市治理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等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评选活动深入城市治理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已完成三届案例征集评选,收到835个申报案例,评选出58项标杆实践,主要集中在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智慧城市等领域,案例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逐渐向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服务理念的转变。目前,第四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正在申报过程中,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希望专家推荐好的案例。研究院已在建设案例库,并希望通过深度挖掘案例价值,推动全球城市治理创新知识中心建设,助力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入解读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更立足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落地性建议,专家们强调,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需坚持系统观念,在优化城市体系中实现空间协同,在创新驱动中激活发展动能,在民生导向中提升宜居品质,在科技赋能中增强治理效能,在文化传承中彰显城市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