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7 月15 日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时隔十年之后再度以高规格部署今后城市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会议的召开,不仅为未来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还为我国城市确立了价值坐标与行动路线。
强化“人民城市”理念 聚焦民生福祉提升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就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未来,我国城市工作将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在新的城市发展阶段,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通过“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建设创新城市 提升城市活力和动能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多领域创新,通过“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等手段,“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动能,让城市焕发新的生命力。
建设宜居城市 提升舒适便利程度
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下半程,人民更加关注城市宜居性。“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需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等。从空间结构、住房保障及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推动城市与人口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美丽城市建设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挑战,通过“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提升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实现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建设安全可靠韧性城市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高密度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城市的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关注重点。未来“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需通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等手段,增强城市抵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保障城市安全稳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留住乡愁记忆,避免“千城一面”现象的出现。这就要求“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内核。通过“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等,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让城市成为“有故事、有温度”的人文空间。
建设便捷高效智慧城市 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治理理念、模式、手段等正在经历创新突破。“城市大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数字化治理手段推动着城市治理转型升级。今后城市建设要向“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迈进,需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来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针对城市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今后城市发展描绘了具体蓝图——无论从民生改善到绿色发展,还是从智慧治理到文化传承,再到安全韧性及创新发展……会议的各项部署都将推动城市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展望未来,一幅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画卷正徐徐铺展。(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