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七下八上”期间,各地降雨频繁。洪涝灾害极易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考验着城市的安全韧性。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纳入“七个着力”重点任务之一,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城市风险交织叠加的背景下,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具体方向。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跨领域、跨层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前瞻性、一体化的规划。政府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完善政策法规框架,把韧性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推动供电、供水、交通、环境、避难场所等关键设施分级管控,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与城市空间同图管控,确保重大风险源“看得见、算得清、管得住”。同时,各地应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同步编制关于城市韧性提升等专项规划,把韧性标准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刚性指标,避免“事后补丁、碎片化治理”。
超大城市人口、建筑、商业等高度集聚,需要以数字赋能为引擎,依靠数字化手段提升风险识别、处置和恢复效率,把“被动应急”变为“主动防控”。国家层面需加快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推动千兆城市全部加装物联感知设备,实现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等“一网统管”,力争推动各个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全覆盖。同时,各地要加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探索建设防灾减灾领域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整合应急、公安、消防、气象、交通、城管等领域信息资源,实现城市整体安全运行“一图统览”“一网统管”,进一步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由“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补齐城市安全短板打开窗口期。国家要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出相关政策方案,将城市“老旧短板”升级为“安全底板”。同时,各地应抓住国家政策性金融和专项债支持城市更新的机遇,把安全韧性投资从“成本项”转为“增值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超高层建筑、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实施“一楼一策”,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全面消除“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安全隐患;注意把老旧管线、地下管廊、城中村低洼片区纳入城市更新单元统筹实施,同步推进地下管网“工程+数字化+管理机制”闭环治理。
城市发展不能只算经济账,必须把安全、生态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以底线思维为标尺,把“安全发展”贯穿城市治理全周期。在规划阶段,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建立“风险避让—工程控制—应急准备”三级防线;在建设阶段,严格执行强制性安全标准,推广绿色、低碳、可循环建筑材料,降低城市运行能耗和二次灾害风险;在运维阶段,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精准调度和科学评估,确保一旦遭遇极端事件,城市能在最短时间恢复基本功能。
韧性城市不仅是政府工程,更是全民事业,要以多元共治为支撑,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通过探索“韧性城市合伙人”制度,鼓励保险、基金、企业、社会组织以EOD、PPP等模式参与生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当政府、市场、社会、市民同向发力,城市才能在灾害面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安全韧性,是现代化城市的鲜明底色,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只有通过规划先行、数字赋能、城市更新、系统治理、全民参与的“组合拳”,才能让城市在极端冲击面前“扛得住、恢复快、运行稳”,才能把每一座城市打造成为“无惧风雨、繁荣永续”的幸福家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如磐石的“城市支点”。(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