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易县人民法院创新打造 “法院 + 协会 + 专业机构” 协同治理新模式,精准发力,为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能,为打造 “中国石材之乡” 的法治化名片提供了坚实保障。
记者 孙同乐 通讯员 牛晓静 田晓欣
河北省易县人民法院坚持“企有呼吁,我有所应” 的理念,立足当地石材产业集聚的地域特色,聚焦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创新打造 “法院 + 协会 + 专业机构” 协同治理新模式,精准发力,为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能,为打造 “中国石材之乡” 的法治化名片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易县作为全国重点的石材生产加工基地,石材产业年产值超10 亿元,涉及企业超百家,从业人员近 3000 人。
然而,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的同时,石材企业在合同履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传统司法办案模式存在“专业壁垒高、调解周期长、企业诉讼成本高” 的问题,已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石材企业的法律困境,易县人民法院主动对接辖区石材产业协会,积极推动建立“法院 + 协会 + 专业机构” 协同治理机制。法院与协会携手,并联合专业法律咨询机构,共同构建了多方联动的法律服务体系。同时,促进协会与专业机构达成服务协议,由专业机构免费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培训,为高效解决石材生产、经营、交易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筑牢了司法服务保障。
为充分发挥法治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关键作用,易县人民法院多措并举,全力塑造“中国石材之乡” 的法治化名片:
建立石材产业典型案例库:系统梳理涉石材企业纠纷案件,提炼法律要点与应对经验,为企业提供直观的法律参考,助力企业规避风险,依法合规运营。
畅通快速解纷渠道: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畅通涉石材企业的快速解纷渠道,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保障企业业务顺利开展。
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积极融入“放水养鱼” 的司法智慧,通过规范程序和有效引导,帮助失信企业尽快纠正错误,恢复信用,为其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创造有利条件。
“法院 + 协会 + 专业机构” 模式建立后,石材企业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可及时获取专业机构的法律指导;在面对诉讼时,也能通过协会获得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并快速得到权威的法律支持,为石材产业发展构建了多方协同发力的法治服务网络。
今年以来,易县人民法院受理的涉石材企业纠纷下降27%,调解成功率提升 33%,企业满意度达到 96%。该模式不仅有效化解了产业发展中的矛盾纠纷,更通过精准的司法服务,推动石材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促进石材产业向 “绿色化、品牌化” 方向发展,有效提升了县域营商环境竞争力,护航石材产业实现从 “集聚发展” 向 “品牌提升” 的跨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法治护航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