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热点 >

剑言城市 | 多举措推动城市商业提质焕新

2025年11月07日 16:59:04

文/王克剑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规模扩张”的上半场迈入“品质提升”的下半场,人口结构变、消费需求升级与城市功能迭代,正推动城市商业从“空间供给”“价值创造”转变。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承载民生福祉与城市活力的核心载体,城市商业更新已不是单纯的业态替换或硬件改造,而是顺应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要求,重构空间布局、创新业态生态、传承文化基因的系统性工程,成为激活城市内生动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

重构空间 推动商业网络升级

城镇化下半场的人口流动与集聚特征,决定了城市商业必须打破“中心辐射”的单一模式,转而构建“多层级、全覆盖”的新格局。《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引领、特色商业街区支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兜底”的三级体系,为商业空间优化提供了清晰指引。

在核心城区,“一街一策”改造的步行街(商圈)集聚优质品牌与创新场景,点亮城市形象;在旧城更新区域,工业遗址转型的创意街区、承载乡愁的商业老街,以差异化场景激活存量空间;在新兴城区与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持续扩围升级,配齐养老托育、家政维修、生鲜商超等设施,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柴米油盐”与“品质生活”的双重满足。这种与城镇化空间格局深度适配的布局调整,让商业服务既覆盖核心消费场景,又下沉民生服务末梢。

创新业态 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城镇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化与需求进阶,推动城市商业从“商品供给”向“服务供给”“体验供给”转型。

在此背景下,“商业+”融合模式成为主流大型商业综合体集成休闲娱乐、文化演艺、体育健康等多元业态,一站式满足全家消费需求;传统百货店向“一店多能”的邻里中心转型;仓储会员店、买手店、快闪店等专业业态精准对接细分需求,电竞馆、古风体验等新场景持续涌现,填补市场空白。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打破空间边界,即时零售、无人配送等模式,让商业服务的响应速度与覆盖范围持续提升,形成“线下有场景、线上有渠道”的立体供给体系,完美适配城镇化进程中日益多元的消费生态。

文化赋能 推动差异化发展路径

城镇化不仅是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更是文化认同与城市个性的塑造,而商业空间正是文化传承与表达的重要载体。当前,城市商业更新正在跳出“千店一面”的同质化困境,转向以地域文化为内核的特色化发展。

各地在商业改造中深挖本土资源,将非遗技艺、传统民俗、历史记忆融入消费场景——老字号与新消费品牌联动打造城市伴手礼,非遗工坊入驻特色街区,让传统文化在商业流通中焕发新生;“商业+文旅”“商业+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商圈与历史建筑、演艺场馆、旅游景点协同联动,使商业空间成为展示城市底蕴的窗口。这种文化赋能的商业更新,既避免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风貌的趋同,又通过独特的消费体验增强了居民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让商业发展与城市文化共生共荣。

民生为本 彰显城镇化发展温度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城市商业更新以“惠民利民”为导向,将民生保障与社会价值融入发展内核。

从解决“停车难”“买菜远”的基础设施升级,到养老托育、便民维修等服务的下沉覆盖;从带动就业岗位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到“平急两用”功能的植入,让商业设施在应急状态下发挥保供作用,商业更新的成果正惠及百姓生活。这种“商业价值+民生价值”的双赢模式,正是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城镇化下半场的城市商业更新,既响应了人口结构变与消费升级的时代需求,又契合了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只有持续坚守多元供给、特色发展、民生优先原则,才能让城市商业在迭代中提质焕新,让城镇化进程更有温度、更具质感。(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责任编辑:马罡]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