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市发展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阶段。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特别提到的重点任务,而“宜居”作为其中的核心目标之一,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建设宜居城市,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还涉及城市空间布局、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居住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重规模扩张,空间布局不合理、职住失衡等问题频出。如今,要树立“人、产、城”融合共进理念,打破单一功能区模式,建设开放街区,实现居住、工作、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混合布局。意见强调,要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同时,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了居住环境,更体现出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体系,是宜居城市的关键衡量指标。意见提出构建“15分钟生活圈”,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便民生活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教育、医疗、养老、购物等优质服务。通过均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中小学、幼儿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提高医疗便利化程度,建设社区医疗中心,推广家庭医生,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此外,通过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系统配置路网分布、停车设施、公交线路等,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互补;利用智慧公交系统,实时优化线路,提升出行效率;实施无障碍设施全覆盖,保障特殊群体出行便利;不断完善水电气暖供应系统及各类生活配套设施,让居民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便利与舒适。
生态环境是城市的底色,宜居城市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地应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构建完整的生态廊道网络,让城市融入自然之中,使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一种常态,尽情享受生态带来的惬意生活。例如,加大对都市区范围内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城市空间无序扩张,严防城市发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促进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引导人口适度集聚,使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确保城市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注重循环经济推广、生态环境修复等,从多方面提升城市的“颜值”和“气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宜居城市应重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做好城市历史建筑、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保留城市历史风貌、建筑特色、街区肌理、人文风格等,提升城市内涵品质。除了保护好历史古建外,培育现代文化产业同样重要。通过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化街区与公共艺术空间,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优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宜居城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体系。通过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确保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因地制宜建设紧急避难场所和灾害预警系统,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增强市民防灾减灾意识;保证气、热、电等能源供给及供水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理方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有序运行;制定并严格实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制度,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让居民安心生活。
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涉及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通过深刻领会意见精神,立足自身实际,精准施策,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让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