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作者:朱长远
    摘要:本文研究涉及市政工程的道路与桥梁施工的质量管理现场,通过对施工材料、工艺和设备应用等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当前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有效性评估后,得出了存在不足和改进空间。文章通过数据分析和典型案例来探讨实际项目中采用的质量管理技术,并以此为提高市政项目建设效率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优化材料管控, 严格执行固定流程, 创新先进技术均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工作负责任心,继而推动一直持久并发展中的市政建设任务。

  • 步行时代下城市新型慢行系统设计
    作者:姚欣锟 包映宁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拥堵、交通尾气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慢行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政府和市民的重视。各大城市纷纷加快推进集通勤、健身、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工程,旨在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品质,落实绿色、创新发展理念。

  • 水工隧洞衬砌结构耐久性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徐俊
    摘要:水工隧洞衬砌结构的耐久性在工程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中起着关键作用,针对衬砌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厚度不足、脱空和空洞等缺陷问题,应用探地雷达技术识别结构缺陷并分析衬砌内部力学响应特性,从而优化衬砌设计,提高耐久性。数值模拟和实际工程验证,建立了有效的缺陷修复与结构稳定性评价方法,确保衬砌结构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长期稳定和承载能力。

  • 土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原则与问题探讨
    作者:郑大钊
    摘要:在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及规模开始持续扩增。而在实际开展土木建筑工程建设活动期间,建筑结构设计属于一个重点环节,其设计水平的高低可以对建筑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产生直接影响。为此文章先是对土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原则做出了简要介绍,然后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受力分析、材料选用、施工参数以及技术工艺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以此助推土木建筑工程不断向好发展。

  • 基于新型保温材料技术的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性能优化研究
    作者:焦玉婷
    摘要:本文针对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性能的优化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保温材料技术的综合优化方法。研究首先对气凝胶板、真空绝热板(VIP)和石墨增强聚苯板(SEPS)等新型保温材料进行分类及性能分析,结合其热物性参数开展围护结构的数值建模和热工性能模拟。实验研究中,通过稳态平板法及冷热循环实验,评估了不同材料在多气候条件下的热阻、导热系数和长期性能衰减特性。结果表明,气凝胶与VIP复合设计可将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降低至0.15 W/(m²·K),建筑能耗减少40%以上,同时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与耐久性。进一步,通过对寒冷、湿热和高温昼夜温差大地区的气候适配性分析,提出了基于区域化优化的保温层设计方案,量化了各气候区节能效果。经济与环境评估显示,优化方案较传统材料生命周期成本降低约20%,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30%以上。研究创新性体现在采用新型材料的分层组合设计和气候区域化适配策略,为提升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性能及新型保温材料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 岩土工程勘察中土壤力学参数的获取与分析
    作者:开明,鲁玉芬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的核心任务是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壤力学参数。本文系统阐述了土壤力学参数的主要类型、获取方法和分析原则,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规范操作和科学分析,获取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高质量参数。文章指出,参数获取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方法,综合利用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工程类比等手段,并通过定性判别和定量计算相结合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必须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本研究在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工程中土壤力学参数获取和分析的方案及结果。

  • 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
    作者:巴亚军
    摘要: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问题严重影响结构稳定性与工程安全性,裂缝的成因主要包括材料性能不足、温度梯度引发的应力变化以及养护与浇筑技术不当。为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需在配合比设计、温控措施及科学养护等方面优化,引入防裂剂与合理灌浆工艺,可有效修复裂缝并提高结构耐久性,系统化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对于水工混凝土裂缝的控制至关重要,确保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 InSAR技术在地震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史健文
    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在地震形变监测中的应用,阐述了其在震间、同震及震后形变监测中的重要作用及技术特点。InSAR技术具有高精度、分辨率和广覆盖的优势,克服了传统人工观测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大范围、长时序地震形变监测中的不足。本文详细介绍了InSAR技术原理与实施步骤,并通过实例介绍了InSAR技术在同震及震后形变监测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InSAR技术不仅能够捕捉同震形变,为地震产生机理研究提供关键数据,还可精确追踪震后地壳动态变化,支持断层活动性评估和地震风险预测。最后,展望InSAR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在地震预测、防灾减灾及构造活动研究中具有巨大潜力。InSAR技术在未来地球动力学研究与地震灾害管理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 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量对策研究
    作者:李勇华
    摘要:特殊地形测量是测绘工程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本文聚焦山地、高原、沙漠、冻土等典型特殊地形,深入分析传统测量方法在可达性、适应性、精度等方面的局限性。研究综合利用卫星定位、高分遥感、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提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处理的测量对策。在此基础上,从外业作业、内业处理、质量控制等环节,构建特殊地形测量的规范化流程。研究成果在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有效提升了特殊地形测绘的效率和质量,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 岩土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设计关系研究
    作者:曹慧明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及基础建设的高涨,岩土工程已逐渐成为土木建筑的一个关键部分,其影响力不断增强。岩土工程涵盖了诸如土壤承压力、地下空地的开采使用、斜坡稳定的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这都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性、效益性以及持续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岩土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设计是岩土工程领域的两大主要步骤,它们的密切联系不容小觑。

  • 1... << 58596061626364656667 >> 1875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