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传承与创新思维下亭廊建筑的钢构策略

作者:赵雅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摘要:随着当代文化语境、社会需求、艺术审美和技术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以及西方景观学对景园亭廊建筑研究的影响,逐渐出现了 多元文化的融合及艺术形式的拓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与需求。一方面,文化语境的更新促发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求,然而新的 技术手段和空间需求又同时与传统建构方式存在着各种矛盾。因此基于现有结构技术与设计技术,结合结构的形态逻辑,整合现代景园建 筑的要素特征进行设计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传统亭廊 构形逻辑 钢构创新

正文:“我的手臂熟知石块和砖头的重量,我的眼中看到的是木材惊人的抵抗力,头脑中也十分清楚钢材非凡的品质……这就是说即使空间 相似和厚度相同,但是只要选取的材料不同(石、木或者钢),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可能性,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情感。正如它们具 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和承载力一样,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最重要的是与物质材料保持紧密的联系。”—— 勒柯布西耶。 一、基于传统亭廊建筑构形逻辑的钢构创新 (一)构形的抽象表达 亭廊建筑因其所采用的古老木构框架体系而表现出“框架性”的特征,柱、梁、枋、檩、斗拱等等不同功用的构件被有意地加以区 别,并从构造上明显地表达出这种区别。这样,建筑的“框架性”特征就被打碎成“线的构成”了,几乎所有构件,都可以抽象成为大 小、粗细、疏密不等的线条。钢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特性与木结构有颇多相通之处,由于钢材在力学性能上的优势,其构形逻辑更加简约清 晰。 (二)构形的层级简化 相比木构亭廊,钢构逻辑下的亭廊建筑能够尽可能地开放,都是因为钢铁能够以最小的尺寸容纳极高的潜在荷载,同时能够以无缝的 焊接方式相互融为一体,钢铁既解放了空间,也释放了传统木构屋顶中的复杂形式关系。在传统木构的亭子中,由于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 以榫卯相吻合,并且构件短小,通常需要由斜梁、横梁、立柱、檩条、望板等等众多构件构成,层级繁复。然而在钢构亭廊中,由于钢构 件之间能够以焊接的方式构成一个整体,因此钢构件的层级则更加简化和明晰。相比于木构的建构逻辑,钢构亭廊不仅能够在梁构层级上 简化,屋面结构也能得到简化,例如金属瓦片能够代替传统的石瓦,由于金属板本身具有承力特性,因此这又能将传统木构屋面中的檩条 简化。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