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属于人口转移与结构转型共存的“二元”发展式城市化,城市化建设不仅表现出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还表现出地区“城市性”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外延的人口城市化率体现的是新型城市化的外部特点,而地区“城市性”才属于新型城市化的本质,体现新型城市化的根本特点。文章介绍了当下城市化建设的阶段特点,并提出了有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阶段特点;发展建议
正文:新型城市化建设是中国今后的经济引擎,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中长期动力。从根源上来说,城市化是一个产业框架调整改变、消 费水平逐渐提升的前提下,城市文明不断扩展与传递,进而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素养、生存环境、生活模式以及生活品质等得以优化的过 程。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建设已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坚持新型城市化道路,是缩减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差距,加速中国现代化发展 的重要选择。该种选择不但“浓缩”了先进国家长久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同时还会化解全球很多国家城市化阶段已经产生的、中国也会面 临的困境及“城市病”问题。为此 ,可以说城市化之路是迎合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规律基本需求的理性城市化之路,也是满足中国国 情、趋向未来的自主城市化道路。 1、城市化建设的阶段特点 1.1成长过程 (1)城市化率和“城市性”。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性就是城市生活所 具有的特性,亦即城市生活区别于乡村生活的特征。城市化成长过程,城市化率和“城市性”具有紧密的联系。城市化率体现为农乡人口 朝着城市迁移的规模。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极大地影响着地区的“城市性”。一般来说,居民城市化率较高,地区“城市性”水平也会较 高;居民城市化率增加越快,地区“城市性”的提高也会越快。如此一来,城市化率与“城市性”的双重提高,即新型城市化成长过程的 基本特点。该种状态下,可量化的城市化率也能够成为不可量化的“城市性”的标记之一,进而体现新型城市化的成长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城市化率和地区“城市性”的联系尽管呈正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变化方向却不一样。大量研究证明,居民城市化 率的上升速度是先高后低的态势,而地区“城市性”却有不断提高的趋向。1975年国外城市地理专家诺瑟姆探究了全球各地城市化进程, 研究表明随时间的推移,各地城市化进程会出现“S”型轨迹,绘制成曲线,由此形成了城市化的理论趋向,即诺瑟姆曲线。随后诺瑟姆 曲线被学者们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