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羌族碉楼的修建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曾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明珠”、“东方金字塔”。但在建造碉 楼时却只凭借匠人世代相传的技艺和经验,这一精湛的技艺让羌族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得了一席之地。本文将通过对羌族碉楼建造经过 的详细描写,来让这份珍贵的技艺得以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羌族 碉楼 修建技艺 文化传承
正文: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 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 作为最古老的古羌文化符号是整个羌寨最具象征性的建筑形式,不 仅仅体现了羌族人民艰苦生存的经过,同时也体现了羌族人民英勇 善战的民族精神。古时,羌族碉楼多在战争中用于战时的瞭望、防 御、以及传递信息等,跟烽火台作用十分相似,而今天更多被赋予 了居住和存储功用。 碉楼高度大多在10至30米左右,最高可达十三、四层楼高,形 状有四角、六角、八角等。2008年大地震中部分建筑遭受了不同程 度的损毁,这无疑对羌碉的文化传播和历史遗产传承造成了很大的 损失。震后,国家注入人力、物力加大对羌族传统建筑进行修复、 再建,对碉楼建筑的研究工作也有了更系统、更专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