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闽粤会馆建立于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对闽粤商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闽粤商人。闽粤商人栖身、存货和祭拜妈祖 的需要促成了会馆的建立。会馆建立初期,福建漳泉二府和广东潮州商人为主要活动主体。除满足闽粤商人栖身、存货和祭拜妈祖的需要 外,闽粤会馆还兴建义冢并参与盂兰会活动。
关键词:天津;闽粤商人;会馆
正文:坐落在天津城北门外针市街的闽粤会馆建立于乾隆四年(1739 年),这座会馆被一些论者认为是天津最早的会馆。[1]根据闽粤会 馆于咸丰四年十一月的重修碑文记载,“天后行宫,在天津郡北, 即闽粤会馆也。购址于乾隆四年己末,兴建于四年己巳,重修于道 光二十七年丁末”[2]。清人张焘的《津门杂记》也对闽粤会馆有过 记载,“闽粤会馆,在北门外针市街,系该省官商捐造。馆内专祀 天后圣母,无僧道住持。俗呼洋蛮会馆。”[3]本文将试着对闽粤会 馆的创建条件、活动人群及其作用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