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莞市城镇开发格局经过多年的分散化发展,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高,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分散、无序的状态,生态调节功能逐步减弱,城市“热岛”不断增加,需要深入分析生态用地对城市热环境的调节功能,用以指导今后优化调整国土空间规划策略。本文采用TIRS10-SC 算法反演地表温度,以及计算景观面积比例(PLAND)、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邻近指数(CONTIG_MN)等三种主要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010-2020年东莞市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等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相关关系,揭示生态用地对城市热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大量的农用地和水域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全市生态用地整体减少了9.9%,城镇开发建设行为不断地侵占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对生态环境及粮食安全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2)随着生态用地快速减少,全市大部分地区的地表温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生态用地以及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过渡地带更为明显。(3)PLAND、CONTIG_MN两种景观指数与建设用地地表温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LSI指数则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当生态用地面积占比越高,形状越规则,连通性越好,地块越集聚时,建设用地地表温度越低。(4)东莞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越来越支离破碎,生态用地对城市热环境的缓释作用逐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强。本文揭示了东莞市生态用地对城市热环境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但是随着生态用地减少以及景观格局破碎化发展,这种调节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用地连片化和扩大化打造,增强生态用地调节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热岛效应;东莞市
DOI:10.12359/202410012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2024年10期